“新”声澎湃—— 2025“新华社进校园”贵州大学北阿学院专场

发布者:毛一好发布时间:2025-11-06浏览次数:10

11月5日,“新华社进校园”活动在贵州大学成功举行。活动由学院党委书记吴静主持,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向嵩、新华社贵州分社副社长王丽出席。新华社贵州分社的记者同志以及贵州大学北阿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

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向嵩致辞。他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希望同学们以青春视角洞察时代脉搏,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践行校训精神,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光彩。

新华社贵州分社副社长王丽在致辞中强调,新华社作为党中央的喉舌、耳目和智库,始终肩负着传播党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新华社积极响应号召,通过“新华社进校园”活动,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入校园,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后向学院赠阅《参考消息》数字报。

“新锐青年说”主题分享环节,新华社优秀青年记者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成长感悟。记者骆飞以“与新同行、共话青春”为主题,回溯了新华社九十载征程中的红色基因,阐释“一部社史、半部党史”的深刻内涵。他结合自身采访经历,提炼出“守正、深耕、破界、笃行”四个关键词,勉励学子们既要坚守理想信念,深耕专业领域,也要勇于突破边界,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融入实践,在坚守初心的同时勇于探索创新。

新华社贵州分社对外记者吴思则以“我在‘百万大山’里讲中国故事”为题,分享了她的采访经历。她从“一座桥、一口锅、一杯茶”三个维度展开,讲述了在花江大峡谷记录世界最高桥建设的震撼历程,在平塘县探寻“中国天眼”这口 “观天巨目”背后的科研坚守,以及在梵净山下见证铜仁抹茶成为“中国名片”的动人故事。

随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国赛金奖项目——北阿学院202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关皓元团队的《掣电聚能——新型非碳基负极大规模储能材料中国方案缔造者》项目进行路演。详细介绍了项目在储能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前景,展现了贵大学子立足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担当与实践能力。

活动最后,出席嘉宾与师生代表合影留念,为本次新华社进校园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作为新华社培育时代新人的特色实践,此次活动通过思想引领、经验分享与创新展示,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汲取力量、交流成长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主流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图片 | 刘  洋

文字 | 武泽雨

一审 | 刘籽艺

二审 | 帅  佳

三审 | 吴  静


贵大北阿国际工程技术学院 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0851-83854609
联系邮箱:naie@gzu.edu.cn
办公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德正楼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